懷孕期間發現高血壓要小心「子癇前症」,尤其是6類人群!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2.10.18
子癇前症是我國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孕婦會出現全身劇烈抽搐、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肝功能異常、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礙、中風等,而胎兒會因為妊娠高血壓導致的胎盤功能減退,引起胎兒子宮內生長遲緩、早產、窒息或死亡等多種合併症。

近五年來,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是我國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發生率約5%。

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可能會導致胎兒發育遲緩、早產、胎盤早剝,而孕婦本身可能會有中風、腦出血,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失去生命。

妊娠期高血壓診斷

同一手臂測量2次以上的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第一次發現高血壓的時候,需間隔4個小時後再次測量,兩次數值都異常才可算是高血壓。

而妊娠高血壓又分為三大類:

妊娠誘發高血壓(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懷孕20週後出現的高血壓,沒有其他症狀,產後三個月恢復正常血壓。

子癇前症(Preeclampsia;PE):高血壓,合併全身水腫、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小便量減少、體重過度增加(每週增加4~5公斤)、上腹部疼痛、蛋白尿,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腎功能指數異常、肺水腫。

子癇症(Eclampsia):子癇前症合併抽筋、全身痙攣。

懷孕期間,血壓為何會升高?

目前,關於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仍未確定,但子癇前症與以下幾點因素相關:

1、免疫適應不良:正常情況下,胎兒在妊娠期內,因為胎盤的免疫屏障作用不會受到排斥,但如果母胎免疫平衡失調則會導致子癇前期的發生。

2、胎盤植入異常

3、血管內皮細胞受損

哪些人容易患上子癇前症?

第一胎

孕婦年齡大於35歲

家族裡有子癇前症的病史

多胞胎妊娠

孕前就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腎臟疾病、甲狀腺低下

胎盤異常

妊娠高血壓的嚴重併發症

孕婦會出現全身劇烈抽搐、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肝功能異常、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礙、中風等。

胎兒會因為妊娠高血壓導致的胎盤功能減退,引起胎兒子宮內生長遲緩、早產、窒息或死亡等多種合併症。

妊娠期出現高血壓,孕婦及家屬應當給與足夠的重視,積極的做孕期、產前檢查。及時發現疾病,合理治療。

子癇前症如何治療?

服用降壓藥,但如果合併產痛、破水、胎盤功能降低、胎盤血流阻力明顯升高而有胎兒生長停滯現象時,若寶寶的肺部成熟度足夠,則可以提早生產。

妊娠期高血壓,日常需注意些什麼?

遵循醫囑吃藥,包括降壓、抗癲癇、利尿藥物等;

若是病情較為嚴重,最好是住院治療並檢測,再無法正常進行妊娠時需終止妊娠;

每日早晚按時監測血壓,並記錄變化;

注意自身是否有水腫、頭痛的症狀表現;

定期前往醫院複診,進行驗血、驗尿的檢查;

懷孕期間應適當休息,高血壓孕婦每天的休息時間不得少於10個小時;

保持心情愉悅。在睡覺時可以採取左側臥姿休息,這個姿勢能夠幫助增加胎盤的供血,提高回心血量。

飲食上要以清淡,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須減少鈉的攝取,不宜吃太鹹,應多攝取高蛋白的飲食,此外,可以在醫生指導建議下,適當的補充鈣劑。

妊娠高血壓不是小事情,孕媽及家屬不應輕視,尤其是高危人群,孕前檢查、定期產檢、孕期合理預防都需做好,減少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風險。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