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與胃大腸癌診斷與治療方法、腫瘤大小與分期

分類: 疾病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1.21
本文介紹了胃癌與胃大腸癌的診斷與治療方法。胃癌的分期與其腫瘤大小密切相關,而針對這兩種疾病的治療策略也有所不同。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獲得專業的診療意見。

胃癌腫瘤大小如何影響預後?

胃癌腫瘤大小透過分期系統進行評估,通常越大分期越晚,分期越晚則預後越差。對於胃癌的治療,可以考慮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手術切除、內鏡下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化療

化療透過使用化學藥物來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對於廣泛擴散的胃癌具有一定的作用。化療能夠減少腫瘤體積,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利用特定分子靶點的生物製劑對腫瘤細胞進行精準打擊的一種治療方法,如針對表皮生長因子感受器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等。標靶治療能精確識別並攻擊癌細胞上的特定蛋白分子,從而抑制其生長和擴散,縮小腫瘤體積。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旨在增強身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能力,常用方法包括單克隆抗體、疫苗接種等。免疫療法可提高身體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殺傷能力,有助於控制病情進展。

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涉及完整移除可見的腫瘤及其周圍可能受影響的組織,通常作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切除可以直接消除較大的腫瘤負荷,降低區域性複發率及遠處轉移風險,改善預後。

內鏡下治療

內鏡下治療主要包括內鏡黏膜切除術、內鏡下射頻消融術等,在有經驗的醫生操作下完成。內鏡下治療適用於某些較小且局限性的早期胃癌,可減少創傷性侵入性操作,並保留更多正常組織。

無論腫瘤大小如何,定期體檢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存在家族史的人群。這可以幫助早期發現胃癌,提高治癒率和生存品質。

胃大腸癌的診斷與治療

胃大腸癌的診斷和治療可以考慮內視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化學療法、標靶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內視鏡檢查

內視鏡檢查通常採用結腸鏡或小腸鏡,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完成,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病變部位並取樣。此方法可獲取確切的組織學診斷資訊,有助於區分良惡性腫瘤以及確定其位置、大小及侵犯範圍,進而指導後續治療方案制定。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CT掃描、MRI等技術,需依據患者狀況選擇合適專案並在放射科醫師指導下執行。這些無創性成像手段能提供關於腫瘤位置、大小、深度擴散及其他相關結構受累程度等方面的寶貴資訊,對輔助臨床決策至關重要。

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是在影像學引導下使用穿刺針取得可疑組織樣本後送至病理科進行分析的過程;具體操作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執行。活檢結果是確診胃腸道癌症與否的關鍵證據,並且還能幫助判斷細胞型別及分期情況,從而指導進一步策略規劃。

化學療法

化學療法通常透過靜脈注射給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身體耐受度調整週期長度及劑量強度。化療透過殺死快速增殖的癌細胞來控制廣泛分佈或復發轉移灶;對於區域性進展期病例尤為有效。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涉及特定分子標志物檢測以確立適合個體化用藥目標,並按計劃週期管理給予相應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針對表皮生長因子感受器異常表達所致之胃癌具有較高針對性效果;長期服用可能產生抗藥性變異但仍有改善預後的潛力空間。

在接受胃大腸癌治療期間,應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遵循醫囑調整飲食結構,如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量,增加蛋白質來源,如雞蛋、瘦肉等。同時,定期複查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時監測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