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性陰道炎洗出的渣越來越大
黴菌性陰道炎又稱為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洗出的渣越來越大可能是症狀加重導致,也有可能是藥物殘留、繼發子宮頸炎造成。
症狀加重
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當女性身體抵抗力降低、區域性免疫能力下降等,會造成陰道菌群失調,念珠菌大量繁殖可引起此病。患者常有外陰陰道瘙癢以及外陰疼痛、灼熱感等症狀,可能還會有排尿疼痛、尿頻、尿急等表現。同時也會有白帶異常的情況,表現為白帶增多,一般很黏稠,像豆腐渣或者優酪乳一樣。當症狀加重時,患者從陰道洗出的渣會越來越大,積極在醫生幫助下治療即可,比如服用氟康唑(Fluconazole)、硝呋太爾片等;
藥物殘留
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還可以遵醫囑使用抗真菌類栓劑放置陰道內治療,常用的有黴克頓(Clotrimazole)栓、咪康唑(Miconazole)等,待藥物溶解後可能會有藥物殘渣遺留,伴隨著陰道皺襞的收縮,或者用手清洗外陰的時候可與白帶一起脫落,也就出現洗出的渣越來越大的現象,一般患者有明確用藥史;
繼發子宮頸炎
出現這種情況還有可能與繼發子宮頸炎有關,也會導致陰道分泌物異常增多,引起陰道內洗出的渣越來越大,可以完善婦科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等明確,如果確診,在治療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同時,還可以配合使用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抗炎藥物治療。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治療期間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清洗會陰部,穿寬鬆、透氣的內褲,注意每天換洗內褲,保證充足的睡眠,治療期間避免進行性生活,防止引起交叉感染。
黴菌性陰道炎排出物褐色
黴菌性陰道炎指因感染黴菌導致的陰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該病臨床表現有白色豆渣樣或凝乳樣分泌物,伴隨灼痛、瘙癢感。當黴菌性陰道炎患者出現褐色排出物的症狀,需考慮排卵期流血、先兆流產、子宮內膜炎等情況。建議明確原因,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
排卵期流血
正常情況下,排卵期內女性體內荷爾蒙將發生變化,可能會有少量子宮內膜脫落,隨著白帶一起排出,導致陰道排出物褐色的情況。若不伴隨其他不適,多屬於正常現象,一般不需特殊處理,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即可;
先兆流產
黴菌性陰道炎女性若處於育齡期,出現排出物褐色的現象,同時出現腹部疼痛,也可考慮與先兆流產有關。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黃體素檢查,如果存在先兆流產,根據醫生建議看是否需要服用地屈孕酮(Dydrogesterone)等保胎;
子宮內膜炎
黴菌性陰道炎合併子宮內膜炎,患者子宮內膜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便會導致不規則出血,排出物褐色。此時可以遵醫囑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諾氟沙星(Norfloxacin)等藥物抗感染;
子宮頸炎
黴菌性陰道炎合併子宮頸炎時,患者子宮頸黏膜出現發炎,可以引起異常陰道出血,即表現為排出物褐色。建議明確診斷給予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片、阿奇黴素(Azithromycin)以殺滅病原體;
子宮內膜息肉
如黴菌性陰道炎合併子宮內膜息肉,隨著子宮內膜息肉逐漸增大,對周圍組織造成刺激、黏膜破裂、微血管破裂,也可引起排出物褐色。息肉較小可以暫時觀察,若息肉比較大,可以透過子宮鏡下用電刀或雷射等去除息肉組織。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