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尿失禁如何應對?
中風後遺症導致的尿失禁可以考慮行為療法、盆底肌肉鍛鍊、抗膽鹼藥、中藥調理等方法來改善。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行為療法
透過專業訓練,如定時排尿、深呼吸練習等方法來控制排尿時間。此法旨在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神經反射弧路,減少因中風引起的膀胱功能紊亂。
盆底肌肉鍛鍊
採用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等非手術方式增強骨盆底肌群力量及穩定性。研究顯示,強化骨盆底肌有助於改善漏尿現象,並提高生活品質。
抗膽鹼藥
口服或注射抗膽鹼藥物如阿托平(Atropine)、山莨菪鹼等以減輕括約肌痙攣。這類藥物能夠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對膀胱平滑肌的興奮作用從而緩解尿頻、尿急等症狀。
中藥調理
可選用補腎益氣類方劑如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等;也可用單味藥材如淫羊藿、巴戟天煎服。傳統醫學認為中風後遺症多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上述方劑能調和陰陽、固攝精微;而某些單味藥材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幫助恢復受損器官功能。
面對中風後的尿失禁問題,應避免使用利尿劑以減少排尿次數。同時,建議採取適當的飲食調整,避免攝入過多液體,特別是在晚上睡前限制飲水量,以減少夜間尿意頻繁的發生。
腦梗塞尿失禁如何治療?
腦梗塞引起的尿失禁可以嘗試針灸治療、抗膽鹼能藥物、盆底肌肉訓練、生物反饋療法、行為療法等方法來改善症狀。如果尿失禁情況沒有改善或者伴有其他不適,應儘快就醫。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透過刺激身體特定穴位來改善神經功能,通常由專業針灸師操作,一般每次治療30-60分鐘。此方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及增強神經系統的協調性,從而輔助改善尿失禁的症狀。
抗膽鹼能藥物
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平(Atropine)可用於治療腦梗塞引起的尿失禁,具體用法需遵醫囑。這類藥物可減少膀胱壁上的副交感神經活動,降低膀胱收縮頻率,提高其容量,從而控制排尿。
盆底肌肉訓練
盆底肌肉訓練包括凱格爾運動,旨在強化骨骨盆底肌群,每日可根據個人情況安排多次練習時間。科學研究表明,經常鍛鍊盆底肌肉能夠增強括約肌的力量和穩定性,進而改善因括約肌傷害導致的尿失禁現象。
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涉及使用傳感器監測身體訊號,然後將這些資訊提供給患者以便他們學習控制這些過程,需要定期訪問物理治療師進行指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個體識別並控制可能導致尿失禁的生理反應模式,從而減少不自主排尿的發生次數。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側重於改變個體對尿失禁的看法和應對方式,通常由臨床心理學家或泌尿科醫生主持,療程長短依個體差異而定。研究表明,認知重構和放鬆技巧等策略有助於減輕壓力影響下造成的暫時性排尿失控。
面對尿失禁問題,建議採取飲食調整策略,避免攝入利尿作用強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酒精以及高鹽食物。同時,非急性期應儘早開展康復訓練,如骨盆底肌功能鍛鍊,以恢復受損神經和肌肉的功能。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