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發炎和肺結核,就診科室大不同!

分類: 呼吸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2.28
本文簡要介紹了淋巴結發炎和肺結核的相關資訊。淋巴結發炎若受累部位較多,範圍較廣時,可考慮在醫院普外科診治;若為病毒感染所致,則應前往呼吸內科就診;針對特定型別的淋巴結炎,如白血病性淋巴結炎,則需至血液內科進行系統評估與管理。

淋巴結發炎就診科室

淋巴結發炎可以到普外科、感染科、血液科、腫瘤科或免疫科就診。如果淋巴結腫大持續不退或伴有其他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普外科

普外科主要負責處理各種急慢性周邊軟組織、皮膚及皮下組織等病變。淋巴結發炎屬於普外科的診療範疇,當患者出現區域性紅腫、疼痛等症狀時,可到普外科進行診治。在普外科可以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淋巴結情況。

感染科

感染科專門收治由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若患者的淋巴結發炎是由特定病原體感染所致,則應至感染科接受治療。在感染科可完成血常規、尿常規以及便常規等基礎檢測專案。

血液科

血液科專注於研究和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包括白血病、貧血等。如果考慮自體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相關疾病導致的淋巴結腫大,則應前往血液科就醫。血液科提供全血細胞計數、骨髓活檢和其他實驗室測試,以輔助診斷。

腫瘤科

腫瘤科專門針對各類癌症開展預防、診斷和治療工作。對於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轉移所引發的淋巴結發炎,需要去腫瘤科進一步明確診斷並接受相應治療。在腫瘤科,可透過穿刺活檢獲取淋巴結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學分析。

免疫科

免疫科關注身體免疫反應異常及相關疾病的診斷和管理。當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導致的反覆感染而誘發淋巴結發炎時,可選擇免疫科作為首診科室。免疫科通常會安排自身抗體檢測、T細胞亞群測定等特異性檢查,以協助確定病因。

建議患者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保持充足休息,以利於促進病情恢復。同時,還要注意監測病情變化,如發現淋巴結持續增大或伴有其他症狀應及時告知醫生。

肺結核潛伏期症狀是什麼?

肺結核的潛伏期通常為2-4周,部分患者可能無症狀,但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發燒、盜汗、乏力和體重減輕。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出現,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結核菌素試驗或胸部X光檢查以確認診斷。

咳嗽

當結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時,在發炎因子刺激下,會導致呼吸道出現異常分泌物,從而引發咳嗽的症狀。咳嗽通常發生在肺部,可能伴隨咳痰或乾咳。

發燒

由於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後會釋放毒素,這些毒素作為致熱源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導致身體產熱增加而出現發燒的現象。發燒一般為不規則低燒,即體溫持續高於正常範圍但不超過38℃。

盜汗

盜汗主要是由結核病灶處於活動狀態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此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會出現多汗的情況。出汗大多出現在夜間睡眠中,且醒來後發現衣服被褥潮溼。

乏力

當結核分枝杆菌大量繁殖並產生代謝產物時,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和消耗,進而誘發乏力的症狀。這種疲勞感不是因為過度活動或身體虛弱引起的,而是持續存在的一種感覺。

體重減輕

體重下降是因為結核病導致身體營養吸收不良以及能量消耗增加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特別是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

針對肺結核潛伏期的診斷,可以進行胸部X光檢查、CT掃描或痰液培養以檢測結核菌。治療措施包括抗結核藥物治療,如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等。在潛伏期,雖然無明顯症狀,但也需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均衡飲食,定期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就醫。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