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黃疸如何治療?
阻塞性黃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引流、經皮肝穿刺膽汁引流術、光動力療法和內鏡下取石。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病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藥物治療
常用利膽藥如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有助於促進膽汁排出;解痙藥山莨菪鹼可以緩解膽管痙攣引起的不適。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上述藥物進行治療。
手術引流
透過開腹或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並建立永久性膽汁分流通道是解決長期阻塞的有效方法;該手術需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執行,並注意預防術後併發症發生。
經皮肝穿刺膽汁引流術
對於無法耐受手術或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可採用經皮肝穿刺膽汁引流術暫時減輕黃疸症狀;此操作應在影像引導下由專業醫師完成,並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等併發情況。
光動力療法
利用特定波長光線作用於體內敏感劑使其產生單態氧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可使毛細膽管收縮、膽汁分泌增加從而達到輔助治療效果;本技術通常作為姑息性治療手段,在門診條件下由皮膚科專家實施。
內鏡下取石
若阻塞是由膽總管結石引起,則可透過內鏡下取石術將結石移除;此項操作同樣是在麻醉狀態下由消化內科醫師完成,並需預防感染及可能出現的食道穿孔風險。
阻塞性黃疸的症狀表現
阻塞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黃染、尿液深黃、糞便顏色變淺、陶土色大便以及腹痛。這些症狀可能表明存在嚴重的肝膽疾病,建議儘快就醫以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皮膚黃染
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的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導致皮膚出現黃色染色。主要表現在鞏膜和皮膚上,但也可能影響其他黏膜組織。
尿液深黃
當血液中膽紅素含量過高時,超過肝臟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就會發生黃疸。此時未結合膽紅素隨血液循環到肝外組織,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膽汁,其中一部分經腎盂排出體外,使尿液呈黃色。正常人的尿液呈微黃色至無色透明,深度隨飲水量而變化。
糞便顏色變淺
由於膽道受阻,膽汁不能進入小腸,導致膽色素無法被重吸收回肝臟,進而影響了糞便的顏色。正常情況下,膽汁可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當膽汁分泌減少時,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從而引起腹瀉等症狀。
陶土色大便
由於膽管堵塞,膽汁不能流入小腸,導致膽汁淤積在肝臟中,進而引起黃疸。未結合膽紅素經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隨血液循環到達腸道,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形成陶土色大便。正常人大便為黃褐色圓柱狀軟便,每日排便1~2次,若排便次數增多則為腹瀉。
腹痛
如果是因為結石或者腫瘤等原因導致的膽道阻塞,則會引起炎症性疼痛。疼痛通常位於右上腹部,有時可放射至肩背部。
針對阻塞性黃疸的症狀,建議進行血常規、生化檢驗以及超音波等檢查以評估肝功能和膽囊狀況。對於這種情況,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片、牛磺熊去氧膽酸等利膽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患者應注意避免攝入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和飲料,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
如何診斷阻塞性黃疸?
診斷阻塞性黃疸可採用以下方法:
1. 血清膽紅素測定:透過抽血檢測血液中膽紅素水平來判斷是否存在黃疸及其程度。
2. 肝功能檢查:包括ALT、AST等指標的檢測,以評估肝臟的功能狀態。
3. 腹部超音波檢查:觀察膽管是否擴張及有無結石等情況。
4. CT或MRI掃描:提供更詳細的影像資訊,幫助確定阻塞位置和原因。
5. 生物組織活檢:對於某些病例可能需要取樣進行顯微鏡下分析,如肝穿刺活檢。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