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會引起水腫嗎
高血壓病有可能會引起水腫,常見的原因包括高血壓腎病、高血壓導致的心臟損害、降壓藥物引起的藥物源性水腫、高血壓導致外周血管病變等,具體分析如下:
高血壓腎病
高血壓腎病引起水腫的主要原因是尿蛋白增高,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組織液增多,臨床表現為水腫,最常見的水腫部位為顏面部,活動後明顯,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嚴重者可以出現全身水腫。
高血壓導致的心臟損害
高血壓心臟損害以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心臟衰竭常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下肢水腫,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腹水、全身水腫等。
降壓藥物引起的藥物源性水腫
臨床上引起水腫的常見降壓藥物是鈣離子拮抗劑,如氨氯地平(Amlodipine)、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水腫以足踝水腫常見,停用或者更換降壓藥物後臨床症狀可明顯改善。
高血壓周圍血管病變
高血壓以血管病變為主,主要為血管內皮損害及動脈粥狀硬化改變,以下肢動脈粥狀硬化常見,導致靜脈迴流不暢,出現下肢血管水腫。
原發性高血壓佔高血壓的比例
原發性高血壓佔高血壓的比例大概能達到90%到95%左右。高血壓通常被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種,而原發性高血壓所佔的比例是比較高的,而高血壓又屬於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不及時的治療,對身體的健康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主要是由於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引起的,遺傳因素一般可佔原發性高血壓的40%左右,而剩下的則是由於環境因素導致的,比如在平時的不良飲食習慣,或者是經常吸菸等都有可能會引發高血壓,如果出現了原發性的高血壓症狀,通常可以服用利尿劑或者是鈣通道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避免隨意停藥,以免高血壓出現反覆發作。
繼發性高血壓
繼發性高血壓通常表示患者存在腎血管性疾病或者是心血管病變等引起的高血壓現象,這種現象通常以控制高血壓來幫助降低心腦血管,或者是腎臟出現的併發症,也可以透過服用鹽皮質激素感受器拮抗劑或透過腎動脈造影進行治療。
高血壓分級
人類對高血壓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高血壓對心、腦、腎、大動脈的影響認識也越來越多。目前國內的標準還是140mmHg、90mmHg以上算高血壓。一般高壓140-160mmHg之間、低壓90mmHg-100mmHg算輕度高血壓。收縮壓160-180mmHg,算中度高血壓。高壓>180mmHg就算重度高血壓。低壓100
-110mmHg算中度高血壓,低壓>110mmHg以上就算重度高血壓,這是中國的標準。美國2017年最新的高血壓指南分級把高壓≥140mmHg,低壓≥90
mmHg叫II期高血壓。中國的標準,正常的高壓130-140mmHg之間,叫I期高血壓。低壓80-90mmHg之間也叫I期高血壓。血壓為120/80
mmHg,中國叫理想血壓,美國高血壓指南叫做正常的血壓。所以,目前中國的高血壓標準還是高於140/90mmHg算高血壓,美國高血壓標準高於130/80mmHg算高血壓。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