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結核胸口痛是病情加重了嗎
肺結核出現胸痛表示肺部病灶已經侵犯到胸膜,此時一般認為是肺結核病情加重。但是肺結核胸口痛,還可能為肺結核患者出現其他疾病,如心絞痛、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等。
病情加重
肺結核如果波及到胸膜,可能出現合併結核性肋膜炎的情況,使病情加重。此時需要正規、足療程、聯合4種以上抗結核藥物,如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吡嗪醯胺片等服用,通常療程至少需要6個月。倘若肺結核的患者胸口痛懷疑病情加重,可以複查胸部CT、X光片,如果病灶擴大,還要考慮病情加重耐藥菌株產生的可能性,此時需要再次調整藥物。
出現其他疾病
1、心絞痛:肺結核患者如果本身存在冠心病,在肺結核會影響肺臟功能,影響氣體交換,此時血液中的氧氣含量減少,導致心肌供氧減少,此時由於心肌缺氧可,造成心絞痛,繼而出現胸口痛等症狀,此時不是肺結核疾病本身加重了,一般在休息或用硝酸酯製劑後可消失;2、主動脈剝離:又稱主動脈剝離動脈瘤,是主動脈內膜撕裂後,血液透過內膜破口進入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屬於嚴重的心臟病變。肺結核患者如果存在高血壓的情況,在出現胸口痛時需要警惕主動脈剝離,這種情況需要緊急介入治療,此時不是肺結核本身加重;3、肺動脈栓塞:是由於血栓等進入肺動脈,造成血管阻塞,可出現胸口痛、呼吸困難、心跳呼吸驟停等症狀。患有肺結核患者如果存在心房顫動、心房內血栓形成等問題,也可能出現肺動脈栓塞,此時需要給予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等,或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肺結核伴有胸痛的患者,首先要排除是否合併其他疾病。肺結核在治療過程有耐藥菌株產生,可能導致肺結核的病情加重,需要調整用藥,增加營養,注意休息,多數肺結核患者都能夠達到臨床治療。
肺結核和肺炎的區別
在臨床上,雖然肺結核和肺炎均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二者的區別較多,通常可從病因、傳染性、病程等方面區分,也可在臨床症狀、治療以及預後方面進行區分。若出現症狀,此時還應避免自行猜測,應前往醫院進行鑑別診斷。
病因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導致,肺炎是由各種病毒或衣原體、支原體、細菌、真菌,甚至寄生蟲感染導致;
傳染性
肺結核屬於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一旦發現需要積極上報傳染病管理系統,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住院隔離治療。而肺炎的致病菌不具傳染性,所以肺炎不是傳染性呼吸道疾病;
病程
肺結核起病比較慢,臨床症狀普遍比較輕,潛伏期也比較長,而肺炎起病比較快,臨床症狀普遍比較重,潛伏期相對比較短。大部分肺結核的治療至少需要6-9個月,肺炎的治療病程普遍短,多數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後半個月則可以達到臨床治療,真菌感染需要治療的時間相對長;
臨床症狀
肺結核導致的臨床症狀,尤其是全身發炎反應,相比較之下比較輕,僅僅表現為低燒、乏力、盜汗、消瘦、咳血,肺部空洞的發生率較高,通常不伴有液平面。無論是哪種病原體導致的肺炎,相比之下,全身發炎反應都會比較重,發燒的機率較高,有些細菌感染的患者甚至可以出現高燒、休克等症狀,但咳血、肺部空洞的發生率較低,可出現液平面;
治療
出現肺結核時,通常要3聯、4聯、5聯抗結核治療,所用的是抗結核藥,如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等。肺炎的患者通常要依據導致肺炎的致病菌進行治療,一般採取不同的抗病毒、抗細菌,抗衣原體、支原體等治療方法;
預後
肺結核臨床治癒率高、複發率低,死亡率也比重症肺炎低,而肺炎複發率低,但是重症肺炎的死亡率明顯增高。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