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病因、生長方式與治療

分類: 癌症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2.21
本文介紹了胃體外壓的原因以及腫瘤的生長方式,並探討了養正合劑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胃體外壓並不一定意味著腫瘤,還可能是其他疾病如胃息肉或淋巴結腫大引起的。腫瘤的生長方式主要包括膨脹性生長、外生性生長和浸潤性生長。養正合劑是一種中成藥,主要用於腫瘤患者的化療後輔助治療,對腫瘤本身並沒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胃體外壓一定是腫瘤嗎

胃體外壓不一定是腫瘤,也可能是胃息肉、淋巴結增大等原因導致的。

腫瘤

胃體是指胃底與角切跡之間的部分,如果存在胃體外壓的情況,可能說明胰臟腫瘤、膽囊腫瘤等疾病。建議患者進一步做腹部CT檢查、X射線檢查等,待明確病因後,需要透過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切除腫瘤,解除腫瘤對胃體的壓迫。

胃息肉

如果賁門、幽門、胃底這些部位出現胃息肉,也可能會導致胃體外壓,與腫瘤無關。建議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於明確息肉的數量、體積等,然後透過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切除息肉。

淋巴結增大

若是胃部附近的淋巴結因發炎刺激而出現增大的情況,也可能會導致胃體外壓。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需要按醫囑使用青黴素G(Penicillin G)、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羅紅黴素(Roxithromycin)等藥物進行治療。

腫瘤的生長方式有哪三種

腫瘤的生長方式有膨脹性生長、外生性生長、浸潤性生長這三種。

膨脹性生長

多見於良性腫瘤,腫瘤逐漸增大後會推開或擠壓周圍組織,但是不侵襲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膨脹性生長的腫瘤生長速度較慢,腫瘤多呈結節狀,移動性良好,有完整的包膜,與周圍組織邊界較為清楚。

外生性生長

可見於良性腫瘤,也可見於惡性腫瘤,多發生在體表、體腔、管道器官等表面。外生性生長的腫瘤可向表面生長,進而可形成突起的乳頭狀、息肉狀等。

浸潤性生長

多見於惡性腫瘤,浸潤性生長的腫瘤生長速度較快,腫瘤一般無包膜,與鄰近組織無明顯邊界,腫瘤細胞可分裂增生,會侵入周圍組織間隙、血管、淋巴管等,容易浸潤並破壞周圍組織。無論是哪種生長方式的腫瘤,都建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危害健康。

養正合劑對腫瘤有作用嗎

養正合劑屬於中成藥,主要由紅參、黃耆、枸杞子、女貞子、豬苓和茯苓等中藥組成,對腫瘤沒有直接治療作用,主要是用於腫瘤患者化療之後的輔助治療。腫瘤病人在化療之後,由於身體過度消耗,可出現氣虛、陰虛等症狀,臨床可表現為神情疲倦、乏力疲憊、短氣少氣、懶言、低燒、五心煩熱,以及口乾舌燥等。養正合劑中的紅參具有補元氣等作用,黃耆能夠補脾益肺,枸杞子和女貞子都具有益腎填精等作用,而豬苓和茯苓能夠健脾滲溼,具有補氣、養陰、健脾等作用,上述藥物合用對於腫瘤患者化療後出現的氣陰兩虛等問題,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養正合劑屬於口服藥物,通常要求患者在服藥期間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藥物作用。同時在生活上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適當休息,幫助發揮藥效。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