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空洞是肺部存在的一個含氣腔隙,肺結核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症狀、體徵和影像學檢查等。如果患者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伴有低燒、盜汗、乏力等症狀,則需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結核。
肺空洞是肺部存在的一個含氣腔隙,肺結核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症狀、體徵和影像學檢查等。如果患者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伴有低燒、盜汗、乏力等症狀,則需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結核。

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
主要包括PPD試驗(也稱結核菌素試驗)及血常規檢查。若PPD試驗陽性則可確診為活動性肺結核;當周邊白血球增多或減少以及淋巴細胞增高時,提示可能患肺結核。
影像學檢查
主要包括X光胸片、胸部CT檢查,其中胸部CT檢查對於肺內病灶定位比較準確,對肺門附近病變顯示更清晰,可以觀察到肺內的具體情況,如是否有空洞性改變等。另外,還可進行支氣管造影,即透過靜脈注射碘對比劑後再行胸部高分辨率CT掃描,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肺結核。
治療方式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嚴重疾病,通常以肺結核為主要表現,常表現為咳嗽、咳痰、午後低燒、消瘦、乏力等症狀。早期發現後應積極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同時還需要注意加強營養支援,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等,還要補充維生素豐富的水果和蔬菜,有助於加強免疫力,促進病情恢復。此外,在患病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而加重不適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適當增加運動,提高身體素質。若存在疑似肺結核的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明確病因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