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治好後吃飯慢了

分類: 呼吸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9
肺結核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之後出現吃飯變慢的情況,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的影響導致,也有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其他原因所致。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等相關科室,在醫生指導下明確具體的原因。

肺結核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之後出現吃飯變慢的情況,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的影響導致,也有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其他原因所致。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等相關科室,在醫生指導下明確具體的原因。

疾病影響

神經系統的傷害

肺結核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對於身體的神經系統會造成一定的損害,尤其是患有重症肺結核時,可能會引起腦膜炎、脊髓癆和周圍神經病變等情況的發生,從而可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會出現進食緩慢的症狀。此時需要遵醫囑使用抗結核類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利福平(Rifampin)、孟表多(Ethambutol)等。

胃腸道功能紊亂

如果肺結核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還會對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刺激,容易引發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吸收障礙,所以就會出現腹脹或者是厭食的現象發生。一般可以適當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幫助改善,如小米粥、雞蛋羹等。

營養不良

若肺結核患者未積極配合醫生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或者平時沒有注意加強飲食護理,則很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營養缺乏症,甚至會進一步加重病情,使身體處於負氮平衡狀態,從而誘發消瘦乏力及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狀發生。此時應透過增加食物攝入量的方式進行緩解,並且還需要補充高蛋白類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等。

其他情況

部分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正規的治療之後,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仍然有輕微咳嗽、咳痰以及盜汗、午後低燒等不適症狀,所以會影響到正常的進食,導致吃飯速度變慢。此時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做過多的處理。

藥物副作用

肺結核患者通常要服用多種抗結核藥來聯合用藥治療,常見的藥物包括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等,這些藥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臟毒性反應,主要以轉氨酶升高為主,也會引起白血球下降以及貧血等問題發生,所以在患病期間儘量不要喝酒,以免加重肝腎代謝負擔而影響身體健康。必要時需前往醫院複診,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更換藥物或調整劑量。

心理因素

若肺結核患者因長期服藥而導致味覺改變,也可能會影響食慾,但通常無需過於擔心,待停藥一段時間後即可恢復正常。此外,還可能與年齡有關,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咀嚼能力減弱,也可表現出上述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