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肺結核患者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後可以治癒,並且預後較好。而是否嚴重主要取決於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如果患者僅出現輕微的咳嗽等症狀,則可能提示病情較輕,此時通常比較容易治好。

臨床症狀
若患者無明顯不適症狀或僅有輕微乏力、食慾不振、盜汗、低燒(午後為主)、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膿性痰、咳血等情況時,則說明患者處於肺結核早期,一般不會對身體造成較大影響,因此也提示為較為輕微的情況,此時通常比較好治。但如果患者有明顯的高燒、大量咳黃膿痰、咳血伴胸痛、消瘦、貧血、呼吸困難、全身衰竭等症狀時,則提示疾病進展較快,甚至會危及生命,屬於較為嚴重的病變情況。
實驗室檢查
對於疑似患有肺結核的人群而言,需及時就醫進行一系列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如PPD試驗、T-SPOT試驗、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等。其中PPD試驗是透過在前臂皮內注射結核菌素,並根據注射部位的硬結直徑大小初步判斷感染程度,硬結越大則陽性率越高;T-SPOT試驗則是檢測體內是否存在結核桿菌特異性細胞免疫應答,其數值越高則代表越有可能存在活動性的肺結核;而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是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γ-干擾素(Interferons)水平變化來輔助診斷肺結核的方法之一。上述各項檢查中任何一項異常均提示可能存在肺結核,但只有當多種檢查同時發現異常才能確診肺結核,所以並不能單純依靠某項檢查的結果來判斷肺結核的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雖然部分肺結核患者可能出現較為輕微的症狀,但是仍需要積極配合醫生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正規、足療程治療,常用抗結核藥包括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吡嗪醯胺片等。此外,在用藥期間還需注意觀察自身狀態,定期複查,以儘早瞭解自身的恢復情況並調整治療方案。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