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發病的前2周及整個治療過程中均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而患者的痰液、唾液中都可能含有結核桿菌。如果與患有肺結核的人密切接觸,就有可能感染肺結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或毛巾等物品,並且要保持室內通風。

初次感染
當身體首次接觸到結核分枝杆菌時就會導致感染,此時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已經具有一定傳染性,通常會在4-8周後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
再次感染
若既往未患過肺結核,則為再次感染,可能會在2-3周出現發燒、盜汗以及乏力的症狀,還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的情況。隨著病情發展,可伴有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甚至會出現咳血的現象。
耐藥菌感染
由於長期使用某種藥物而導致細菌發生變異,從而產生對多種抗結核藥物耐藥情況的發生,稱為耐藥菌感染。此類患者需要進行強化聯合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孟表多(Ethambutol)等,具體的用藥劑量和療程需遵醫囑執行。
混合感染
是指同時存在一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常見於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愛滋病感染者。對於混合感染的患者而言,其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也可能類似於其他型別肺結核的表現,例如咳嗽、咳痰、胸悶氣短、低燒、盜汗、消瘦等。
特殊型別的肺結核
不同型別的肺結核患者所處時期的傳染性也不相同,例如急性粟粒型肺結核、乾酪壞死型肺結核、結核性膿氣胸等較為嚴重的肺結核患者,一般在整個疾病期間都有較強的傳染性。另外,妊娠合併肺結核的孕婦不僅會透過胎盤引起胎兒結核感染,而且還會因分娩時產道內存在的結核桿菌造成新生兒結核感染。
一旦確診為肺結核,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此外,還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要與家人朋友有過於親密的接觸,以免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