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肺結核主要是由於患者受到結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包括內源性傳播和外源性傳播兩種。胸膜肺結核患者的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咳痰等,嚴重者可出現咳血等症狀。
胸膜肺結核主要是由於患者受到結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包括內源性傳播和外源性傳播兩種。胸膜肺結核患者的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咳痰等,嚴重者可出現咳血等症狀。
內源性播散
原發症候群
如果患者存在肺部或支氣管淋巴結結核灶,當身體出現嚴重的抵抗力降低時,如患麻疹、百日咳、流感等急性傳染病,以及長期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等情況,可以促使結核分枝杆菌經淋巴道播散至肺,從而形成原發症候群。
繼發性肺實質病灶
結核分枝杆菌可以透過呼吸道吸入到患者的體內,在肺臟定居後開始生長繁殖,並透過血液到達身體其他部位,也可以經過鄰近淋巴管網而播散到胸膜腔,此時在肺組織或其他器官發生病變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少量積液聚集於胸膜腔內,即成為乾酪樣肺炎、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或者浸潤性肺結核等型別。
外源性傳播
結核分枝杆菌可以透過空氣吸入到患者的體內,當活動期肺結核患者大聲說話、打噴嚏、高聲唱歌時,會有大量的微滴從呼吸道排出,被他人吸入也可造成感染。另外健康人與活動性肺結核接觸密切,可透過飲用含有結核分枝杆菌的牛奶而感染,少數情況下還可透過開放性傷口接種而致病。
此外,新生兒還可以透過由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母親的陰道分泌物途徑進行垂直傳播。如果孕婦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則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會導致流產、早產、胎位異常及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增加。
因此,對於確診為胸膜肺結核的患者而言,需要及時遵醫囑使用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吡嗪醯胺膠囊等抗結核藥治療,同時還要注意加強營養支援,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等,能夠加強免疫力,幫助病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