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噁心的症狀,可能是由於藥物不良反應、胃腸道疾病等原因導致。如果症狀較輕可暫時觀察不予處理,但如果症狀嚴重則需要遵醫囑停藥或更換其他抗結核藥物。
原因
藥物不良反應
如立汎黴素(Rifampicin)等抗結核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等症狀,在服用後可能會引起上述情況發生。另外,Isoniazid(INH)、孟表多(Ethambutol)等抗結核藥物也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影響,從而引發食慾減退和噁心的情況。此時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以適當調整飲食結構,並且飯後適當活動以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胃腸道疾病
若患者本身存在慢性胃腸炎、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情況時,也有可能會出現服藥期間噁心的表現。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然後根據結果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處理方式
密切觀察
若只是輕微的噁心症狀,則不需過於擔心,通常不會對病情恢復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無需特殊處理,繼續遵照醫生指導使用相關抗結核藥物即可。
改善飲食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飲食,儘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雞蛋羹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油膩食物,必要時也可遵醫囑給予止吐類藥物緩解不適症狀,例如苯巴比妥東良菪鹼(Scopolamine)。
更換藥物
如果透過完善相關檢查發現是因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噁心症狀,則可以在諮詢專業醫師後更換其他抗結核藥物來治療,例如吡嗪醯胺膠囊、愛黴素(Amikacin)等。
手術治療
對於胃部腫瘤等因素造成的服藥期間噁心症狀,則應及早配合醫生進行手術切除病灶,防止加重原發疾病。
除此之外,還可能與肝功能傷害有關。當出現服藥期間噁心的症狀時,需要注意觀察自身情況並積極就醫。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