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伴有發燒、盜汗、乏力等全身症狀,則可能懷疑為肺結核。肺結核是結核分歧桿菌感染導致的肺部疾病,通常可分為潛伏期和活動期。
潛伏期
無明顯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在感染結核分歧桿菌後,處於靜止狀態,此時並無任何異常表現,透過PPD試驗或T細胞測試可發現抗原反應陽性,但影像學檢查未見異常結果。
輕微呼吸道症狀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輕微的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等,也可能不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僅表現為輕度午後低燒、乏力、食慾減退、消瘦等症狀。
活動期
肺外結核病灶的表現
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結核分歧桿菌增殖活躍,可引起肺內病變以及肺外其他器官同時發病,常見於兒童及青年期患者。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肺內外多個結核病灶,如肺門淋巴結腫大、結節性紅斑、結節性亞急性硬化性肺炎、粟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關節結核、骨與關節結核、腎結核等。
呼吸道症狀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還可出現典型的呼吸道症狀,包括長期慢性咳嗽、咳大量膿痰且抗酸染色塗片和培養均可見到抗酸桿菌陽性,或咳血、胸痛、呼吸困難等。
全身症狀
由於結核分歧桿菌侵犯人體免疫系統,因此多數患者還會出現一系列全身症狀,常見的有持續午後低燒、盜汗、乏力、體重減輕、貧血等。
影像學改變
進行X光檢查時,會顯示肺部紋理增強、模糊,邊緣模糊不清,呈雲霧狀浸潤陰影或大片濃密陰影,也可呈現大小不等的空洞樣改變,有時可見鈣化點。另外,在支氣管造影時可觀察到擴張的細支氣管呈扭曲狀,其遠端呈截斷現象。
如果經過相關檢查確診為肺結核,需要及時遵醫囑使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吡嗪醯胺片等藥物治療,必要時需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還需要注意營養補充,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以促進身體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