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不可以飲酒。因為酒精會影響部分抗結核藥物的吸收,還可能會降低藥物療效,並且會增加較多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不可以飲酒。因為酒精會影響部分抗結核藥物的吸收,還可能會降低藥物療效,並且會增加較多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影響藥物吸收
酒中含有大量水分,在服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後立即飲酒,會導致胃腸道吸收減少,從而可能會影響到藥物效果。另外,立汎黴素(Rifampicin)中的主要成分利福平(Rifampin)可與血清蛋白結合產生遊離型物質,而酒精可抑制肝臟對蛋白質的攝取和加工,導致遊離型藥物增多,進而可能導致肝毒性發生率增高。因此建議患者停用利福平(Rifampin)等含有活性代謝物的抗結核藥物7天后再進行飲酒。
降低藥物療效
由於多數抗結核藥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刺激症狀,如噁心、嘔吐等不適感,如果此時再飲酒,則會加重此類症狀的發生機率,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潰瘍性出血的情況。此外,酒精也會刺激中樞神經興奮,使患者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進一步加重原有不適的症狀,不利於病情恢復。
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大部分抗結核藥物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常見的有周圍神經炎、視神經炎、皮疹、發燒等。如果用藥期間同時飲酒,會使身體處於相對缺水狀態,更容易誘發或加重以上情況發生,甚至可能出現急性肝傷害、過敏休克等情況。
臨床上常用的抗結核藥物主要有鏈黴素(Streptomycin)注射液、孟表多(Ethambutol)、吡嗪醯胺膠囊等,具體使用哪種藥物以及使用的劑量需要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若患者在遵醫囑用藥期間不慎飲酒,應嚴密觀察自身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