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之後出現排痰症狀,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導致的正常現象,也有可能是用藥不當引起的副作用。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明確診斷,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之後出現排痰症狀,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導致的正常現象,也有可能是用藥不當引起的副作用。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明確診斷,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原因
正常現象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患病期間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襲而發生發炎反應,表現為咳嗽、咳痰等症狀。當患者遵照醫生指導使用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治療時,可以抑制和殺滅體內的結核分枝杆菌,促進病情恢復。而在患病期間由於體內存在炎性分泌物,所以會出現上述不適症狀。
副作用
如果患者沒有按照醫生的指導足量、足療程地應用以上藥物,或者對其中一種或多種藥物成分過敏,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以及皮疹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到疾病的恢復。此時需要立即停用相關藥物,並且要告知醫生情況,由醫生調整具體的用藥方案。
處理
一般治療
若為正常現象,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要注意加強生活管理,如適當增加飲水量,有助於稀釋痰液並促進排出;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感冒等。
藥物治療
若為副作用所致,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抗結核藥物繼續治療,比如孟表多(Ethambutol)、吡嗪醯胺膠囊等,同時還要觀察自身狀況,如有嚴重不良反應,要及時向醫生反饋。
此外,還可能與腫瘤有關,需經醫生明確具體病因後進行針對性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幫助身體盡快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