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有肺結核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來明確診斷,常用的檢查專案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如果患者已經確診為肺結核,則可能需根據病情變化而進行複查,常用檢查包括痰液檢查、抗酸染色塗片和培養、病理組織活檢以及分子生物學檢測。
疑似患者
實驗室檢查
主要包括結核菌素試驗(PPD)和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前者常用於判斷是否感染了結核桿菌或接種過卡介苗(BCG),若出現陽性結果則可初步判定患有肺結核;後者可用於檢測血清中是否存在特異性IgG抗體,進而輔助診斷肺結核。
影像學檢查
如痰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在顯微鏡下觀察經特殊染色後的抗酸染色塗片,若發現有結核分枝杆菌即可確診為肺結核。另外還可透過X光胸片、CT檢查等方法瞭解病變範圍及程度,並排除其他疾病。
確診患者
痰液檢查
對於痰量較多且排痰規律者建議採用標準痰培養法,即取清潔痰3ml用含抗生素的培養基作基礎培養,再接種異種無害病原體,如布魯氏菌、百日咳桿菌等,最後鑑定菌落型別。此外,還可以採取基因檢測的方法快速確定結核分枝杆菌的種類。
抗酸染色塗片和培養
如果痰塗片抗酸染色鏡檢陰性,但高度懷疑肺結核的可能性較大時,可以考慮行抗酸染色培養。通常在48-72小時後觀察結果,若發現有結核分枝杆菌生長則可確診為肺結核。
病理組織活檢
當影像學檢查不能明確診斷時,可行經皮穿刺肺活檢術以明確病因,該檢查準確率較高。
分子生物學檢測
利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極微量的結核分枝杆菌DNA,有助於早期診斷肺結核。
一旦確診為肺結核應儘早開始治療,因為早診、早治是治癒肺結核的關鍵。常用治療方法包括化學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其中化學治療是指採用藥物將結核分枝杆菌徹底殺滅,使患者獲得治癒而不留痕跡,常用藥物包括利福平(Rifampin)、異煙肼(Isoniazid)、吡嗪醯胺、乙胺丁醇等。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肺結核具有傳染性,所以確診後應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