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現抽菸、咳嗽的症狀時,並不能透過症狀判斷是否患有肺結核。若懷疑自身存在肺結核的情況,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如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
體格檢查
主要是對患者的胸部進行聽診,因為肺結核可導致肺部的病理改變而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狀,因此在聽診時可以聽到雙肺固定的溼囉音或散在的乾性囉音。此外,由於肺結核具有傳染性,所以還需要詢問接觸史以及觀察是否存在盜汗、午後低燒、乏力等伴隨症狀。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當發生肺結核後,會導致肺部組織受到傷害,進而使白血球升高,還會伴有淋巴細胞下降的現象。
病原學檢測
包括結核分枝杆菌培養和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前者是將結核分枝杆菌接種於豚鼠身上,再用抗結核藥敏感實驗來鑑定菌株,後者則是利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擴增結核特異性DNA片段,以此來輔助診斷肺結核。
PCT檢測
正常值範圍一般在0-0.05μg/L,當身體感染結核分支桿菌後,會出現發炎反應,從而會使PCT水平明顯增高,此時其數值≥0.2μg/L則提示體內有細菌感染。
其他試驗
主要包括T細胞斑點試驗、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等,均可幫助輔助診斷肺結核。
影像學檢查
普通X光檢查
早期肺結核病變不易發現,隨病情進展可表現為片狀陰影、邊緣模糊不清的片絮影及空洞形成等。
CT檢查
對於肺結核的診斷價值較高,尤其是對於普通X光難以顯示部位,如兩肺中下野、胸膜下等處的病灶更易顯現,還可協助判定肺內病灶吸收情況、手術切除範圍大小以及判斷有無肺內播散等情況。
病理檢查
取活檢組織做病理檢查,可見以增生為主的間質性肺炎改變,還可見支氣管黏膜上皮脫落現象,甚至會有壞死表現,同時周圍肺組織呈不同程度的實變狀態。
支氣管鏡檢查
主要目的是獲取呼吸道分泌物標本進行結核分枝杆菌培養,還可以直接採取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可疑部位的標本來進行抗酸染色或者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有助於確定排菌者的密切接觸者,必要時可在直視下進行冷凍治療、雷射照射、注藥治療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