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本身不會引起肺結核,但部分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可能本身就存在肺結核。如果術中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則有可能導致術中的結核桿菌播散而發生術後感染。
手術本身不會引起肺結核,但部分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可能本身就存在肺結核。如果術中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則有可能導致術中的結核桿菌播散而發生術後感染。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主要透過呼吸道傳播。肺結核的臨床表現以肺部病變為主,可表現為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有咳血等。確診後需要及時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包括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等。
若患者明確診斷為肺結核,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一般不建議行手術治療。但如果患者的肺結核病灶侷限且無明顯症狀時,可以定期複查胸部CT觀察病灶變化情況。當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則需考慮手術切除:
1.肺結核合併胸膜廣泛沾黏緻密硬結;2.肺門淋巴結核持續增大並伴有壓迫症狀;
3.肺內大塊增生性假結核肉芽腫,經久不愈;
4.支氣管擴張併發頑固性空洞;5.肺膿腫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者。
對於肺結核手術時機的選擇應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判斷,通常應在活動期控制好肺結核後再擇機手術。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