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進行抗結核治療時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比較常見。如果肺結核患者吊點滴或口服藥物後出現想吐的情況,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所致,也有可能是由於藥物不良反應引起。
疾病本身因素
肺部發炎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當肺部存在發炎時可刺激身體產生一系列的不適症狀,如咳嗽、咳痰、發燒等。此時若不及時控制病情進展,則可能會導致上述情況發生。
營養缺乏
部分肺結核患者因長期食慾不佳,或者伴有胃腸功能紊亂等情況,造成營養吸收障礙而引發身體消瘦、乏力等症狀,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導致病情加重,因此也會出現上述現象。
神經損害
由於結核分枝杆菌對神經系統有較強的親和力,並且其代謝產物會直接傷害周圍神經纖維,所以會導致患者出現頭暈目眩、頭痛以及肢體麻木的症狀,甚至還會伴隨著腦膜刺激徵陽性,當病變嚴重時則會造成顱內壓增高,誘發噁心、嘔吐的現象。
其他方面
除以上相對常見原因外,還可能與胸痛有關,主要是因為結核分枝杆菌侵犯淋巴管,使淋巴迴流受阻,繼而導致該類症狀的發生。
藥物副作用
臨床上用於抗結核治療的一線藥物較多,常見的包括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注射液、吡嗪醯胺膠囊、孟表多(Ethambutol)等,其中以異煙肼(Isoniazid)最為多見。但此類藥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比如會引起肝臟傷害,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進而會有此情況發生。
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規範使用藥物,避免擅自用藥或停藥,以免延誤病情。另外,在服藥期間還需要定期隨診複查,瞭解疾病的恢復情況。必要時也可遵醫囑更換其他藥物來緩解症狀,如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紅黴素(Erythromycin)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