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可以透過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等進行初步判斷。之後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透過影像學檢查、痰液檢查、血常規檢查、PPD試驗、結核菌素試驗等多種方法明確診斷。
初步判斷
流行病學史
如果與確診的肺結核患者有過密切接觸,尤其是共同生活或同處一個房間,則患肺結核的可能性較大。此外,還需要觀察是否有長期低燒、盜汗、消瘦等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也應考慮是肺結核。
進一步檢查
影像學檢查
如X光檢查、CT檢查,可以發現肺部有斑點狀或片狀陰影,也可以觀察到肺門淋巴結腫大現象,有助於肺結核的確診。
痰液檢查
取患者的咳嗽後殘存於咽部的痰液進行抗酸染色鏡檢,在顯微鏡下可見到活動性結核分枝杆菌。
血常規檢查
由於肺結核急性期常會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做相關檢查時還應包括血常規檢查。若出現白血球總數和(或)嗜中性球增高,可作為肺結核合併肺部感染的依據。
PPD試驗
又稱為純蛋白衍化物試驗,是一種皮膚試驗,通常在前臂皮內注射結核抗原0.1mL,然後對注射部位進行觀察,72小時後無反應為陰性,提示未感染過結核分枝杆菌或接種疫苗者;48-72小時內可能出現中心周圍環形紅暈及硬結,表示曾感染過結核分枝杆菌;紅暈廣泛隆起伴部分或多發丘疹樣結節,且直徑>5mm,表示體內可能仍有活結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就是活動性肺結核。
結核菌素試驗
是將結核毒素注射到皮膚中,再根據注射後的反應來輔助診斷是否患病。通常正常結果是對注射結核毒素後形成結節大小<5mm,或者沒有結節但僅有紅潤的反應,而強陽性則表現為注射區域表皮呈瀰漫性水泡、破潰、壞死等。
除以上常見的檢查外,還有纖維支氣管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也可輔助診斷肺結核。如果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了肺結核,應及時接受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