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時可能會出現吐血的情況。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肺內病灶、肺外結核兩個方面。
吐血的原因
肺部疾病
當肺結核的病變累及較大的肺葉或病灶靠近胸膜面時,在劇烈咳嗽後可導致區域性血管破裂而引起吐血的症狀。
支氣管黏膜傷害
如果肺結核合併有支氣管擴張,則在劇烈咳嗽或者乾咳的時候,容易對支氣管黏膜造成傷害,從而引發出血。
胃腸道反應
部分肺結核患者由於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Rifampin)等,可能導致消化道不良反應,比如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有可能會導致食道下端黏膜糜爛和潰瘍,此時也易發生吐血的現象。
吐血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輕度吐血表現為痰中帶血絲,量較少;重度吐血則為整口鮮血從口中吐出,並且血液附著於口腔、咽喉部位,同時還會伴有頭暈目眩、汗出乏力、面色蒼白、肢冷脈微等症狀。
治療方式
支持性治療
對於吐血較重者需要臥床休息,給予吸氧以及必要的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徵的變化。
止血治療
如果是活動性的肺結核伴咳血,應該遵醫囑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積極地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Streptomycin)、健大黴素(Gentamicin)等,還有喹諾酮類抗菌藥,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莫西沙星等。此外,還可以選擇具有止血作用的中藥,如安絡血、維生素K、凝血酶等。
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型別的肺結核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對於初治肺結核,療程通常為6-9個月,常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包括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等。對於耐藥肺結核,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敏感的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如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孟表多(Ethambutol)等。
其他措施
如果患者存在明顯的低氧血症,必要時可透過吸氧來改善缺氧狀態,以改善吐血的症狀。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戴好口罩,還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適量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