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出現發燒、乏力等症狀時,可能是由於藥物副作用導致,也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現。建議及時就診明確原因,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肺結核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出現發燒、乏力等症狀時,可能是由於藥物副作用導致,也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現。建議及時就診明確原因,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藥物副作用
常見現象
部分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Rifampin)可以引起肝功能傷害,在服用過程中可能出現低燒、乏力等不適症狀,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停藥後可自行恢復,如果症狀較重則需要遵醫囑使用保肝降酶藥物治療。
少見情況
常見的抗結核藥物還包括異煙肼(Isoniazid)、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這些藥物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或胃腸道不良反應,從而影響食慾及進食量,造成營養物質攝入不足而引發上述表現。此時應及時告知醫生並停止相關藥物的繼續服用,必要時需更換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
感染性疾病
若肺結核患者未按照醫囑規範服藥,擅自減少藥量甚至漏服藥物,就可能導致結核桿菌沒有被完全殺滅而發生抗藥性,進而使病情反覆發作,嚴重者還可併發其他部位的細菌病毒感染,出現全身發炎反應,比如高燒、乏力、肌肉痠痛、盜汗、消瘦等。這種情況應立即前往醫院檢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以及胸部CT等相關指標,確診感染型別後再針對性地選擇敏感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如希復欣敏(Cefixime)分散片、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等。
此外,還可能與惡性腫瘤有關,當原發灶持續存在或病灶內仍有殘存結核菌株時,則會導致疾病復發,同時還會因癌細胞大量增殖對身體正常組織產生破壞而導致以上症狀。針對這一情況可透過病理穿刺活檢術來明確診斷,一旦確診應儘早配合放療、化療或者標靶藥物治療等措施控制病情進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