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透過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後,可以判斷其是否好轉。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的臨床症狀得到改善,並且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則說明病情已經恢復或好轉。
肺結核患者透過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後,可以判斷其是否好轉。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的臨床症狀得到改善,並且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則說明病情已經恢復或好轉。
臨床症狀
體溫
肺結核是因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患者常表現為低燒,即午後發燒,隨病情進展可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以及盜汗、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均可能逐漸消失。
體徵
由於結核分枝杆菌主要侵犯淋巴管及淋巴組織,因此多數肺結核患者一般無明顯體徵,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患側肺部叩診呈濁音、聽診呼吸音低的情況,若未出現以上情況則提示在好轉。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若患者白血球總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時,則表示體內存在活動性的結核病灶。
影像學檢查
如胸部X光片、CT檢查等,若顯示原有病灶吸收,空洞縮小或閉合,新舊病變交錯,邊緣較清晰,則表明正在好轉或者已經治癒。
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若經檢測發現痰液中結核分枝杆菌數量明顯下降甚至為零,則提示疾病好轉。
結核菌素試驗
若皮內注射結核毒素後48-72小時,在注射部位出現紅線圈狀反應,且直徑小於5mm,則代表曾經感染過結核分枝杆菌或接種疫苗後的表現,若紅暈面積比原來變小,則提示正在好轉。
其他方面
對於確診為肺結核的患者而言,需要進行足療程的藥物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此外,還需注意加強營養支援,保證足夠的熱量和營養攝入,以促進身體康復。同時應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以免發生傳染。
綜上所述,若上述各項指標都處於良好狀態,則說明肺結核患者正在好轉或已治癒。建議患者遵醫囑定期複查,以便於瞭解疾病的恢復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