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吃藥期間有不適

分類: 呼吸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9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用藥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或病情變化,可能會導致身體產生不適症狀。此時需要及時告知醫生,並根據情況調整用藥方案。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用藥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或病情變化,可能會導致身體產生不適症狀。此時需要及時告知醫生,並根據情況調整用藥方案。

不良反應

抗結核類藥物

常用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等,部分患者服藥後可引起肝臟傷害,表現為肝功能異常,如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等,還有少數人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另外服用吡嗪醯胺片時還可引起尿液顏色改變發黑,停藥後上述現象會消失。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則需及時就醫處理。

免疫抑制劑類藥物

常用的是孟表多(Ethambutol),部分患者應用此藥治療過程中可出現白血球減少,一般為輕度和中度下降,定期複查血常規即可。若白血球持續降低並伴有發燒等感染症狀,則應立即停藥,並進行對症支援治療。

類固醇

常用普賴鬆(Prednisone),長期大劑量服用可引起月亮臉、水牛肩、中央型肥胖等典型表現,還會增加胃潰瘍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因此建議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口服,以減輕副作用的發生。

其他

對於初治肺結核患者而言,在使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治療早期,由於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所以用藥期間以及停藥四周內禁止飲酒,以免誘發二硫龍(Disulfiram)樣反應而危及生命。

病情變化

肺結核屬於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具有傳染性且病程較長,故在用藥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觀察自身症狀,以便於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果原來咳嗽、咳痰、盜汗、咳血等臨床症狀明顯改善或消失,近期又出現這些症狀,則可能是疾病復發或耐藥的情況,需積極複診明確診斷並對症處理。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鍛鍊,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於身體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