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出現餓肚子的症狀,並且懷疑自己可能患有肺結核,可以透過飢餓試驗、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方法進行輔助診斷。此外,還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其他症狀確診。
飢餓試驗
由於部分早期肺結核的患者可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較輕,容易被忽視而漏診,因此需要透過適當的方法來誘發肺結核的發生。通常採用的是空腹4-6小時後,再給予異煙肼(Isoniazid)和鏈黴素(Streptomycin)兩種抗結核藥物,觀察是否會出現低血糖反應以及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情況。如果在服用上述兩種藥物之後,出現了頭暈目眩、出汗、心慌等症狀,則考慮為空洞型肺結核或者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影像學檢查
主要包括X光胸片、CT檢查等,其中以薄層高分辨率CT的應用最為廣泛,不僅可以發現常規X光不易顯示的小結節病灶,還可以對肺門淋巴結及縱膈淋巴結增大做出明確判斷,有助於肺內病變與肺門淋巴結區病變關係的判定。對於活動性的肺結核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同時也可以用於療效評定的標準之一。
實驗室檢查
包括PPD皮膚試驗、血沉、C反應蛋白(CRP)、血清鈣、維他命B12水平測定等,其中PPD皮膚試驗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結核菌感染指標,在接種PPD後的72小時內檢測手臂硬結直徑≥5mm則提示陽性結果,可以作為肺結核初篩的重要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PPD試驗陰性不能完全排除肺結核的可能性,因為PPD試驗結果還受年齡、免疫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他方面
如痰塗片抗酸桿菌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其中痰塗片抗酸桿菌檢查屬於侵入性檢查,主要用於結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確診,特別是痰中排菌者。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主要是針對肺部病變部位進行活檢,以此幫助確定是否存在肺結核。
除此之外,還需要透過詢問個人史、家族史等方面來進行輔助診斷。如果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肺結核,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避免病情加重。日常生活中應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戒菸戒酒,注意營養均衡,保持良好的心態,幫助疾病的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