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如果病情加重,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可以出現一系列肺部症狀。根據結核菌感染部位不同,可能出現胸膜下病灶、空洞型肺結核等疾病。
肺結核患者如果病情加重,病灶累及周圍組織、器官,可以出現一系列肺部症狀。根據結核菌感染部位不同,可能出現胸膜下病灶、空洞型肺結核等疾病。
胸膜下病灶
滲出性肋膜炎
可表現為發燒、咳嗽、盜汗、乏力等症狀,同時伴有大量漿液性滲出物積聚在胸腔內,隨呼吸上下移動。由於發炎反應,還可能伴隨不同程度的胸痛、心慌、氣短、乾咳和少量痰液等症狀。
局限性肺擴張不全
指肺被區域性氣體所取代而引起的病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患側胸部叩診呈鼓音,聽診呼吸音變輕或消失。當結核桿菌播散到肺尖部時,可能導致此情況發生。
結節性病灶
是結核病變的一種型別,常由增生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纖維蛋白組成,直徑通常小於3cm,邊緣清晰整齊。早期無明顯症狀,隨著病灶增大,可引起咳嗽、咳痰、低燒、盜汗以及咳血等情況。
機化性肺炎
是一種肉芽腫性疾病,在抗結核治療的同時,還需要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如地塞松(Dexamethasone)、普賴鬆(Prednisone)等。
空洞型肺結核
此類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有咳嗽、咳大量濃痰且不易咳盡,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全身毒性症狀,比如午後低燒、食慾減退、消瘦、盜汗等。若空洞中排出的結核性膿汁引流不暢,容易繼發細菌感染,此時則會出現高燒、劇咳、黃膿痰、咳血等症狀。
此外,還有極少數患者會因結核桿菌進入支氣管血管而形成結核球,並導致大咳血的情況發生。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病因後遵醫囑用藥治療,常用抗結核藥物包括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吡嗪醯胺片等。如果合併細菌感染,則需要加用抗菌藥,如可樂必妥(Levofloxacin)、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