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用藥療效判斷

分類: 呼吸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9
肺結核患者透過規範的抗結核治療後,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情況下,對於肺結核患者的藥物療效進行評估時,主要是根據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方法綜合判斷。

肺結核患者透過規範的抗結核治療後,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情況下,對於肺結核患者的藥物療效進行評估時,主要是根據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方法綜合判斷。

臨床症狀

如果患者原有的咳嗽、咳痰、咳血等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午後低燒、盜汗、乏力、食慾不振等相關表現也逐漸好轉,此時提示可能藥物效果較好。

實驗室檢查

複查PPD試驗

PPD試驗是將無菌脫氧酸乳劑注射到皮膚中,然後觀察區域性硬結大小的一種檢測方式。若在治療前做PPD試驗為陽性,而在治療2個月之後再做PPD試驗,則可判定是否出現陰性反應。若出現陰性的結果則說明藥物治療有效果,但如果仍然呈強陽性,則表示沒有完全治癒。

複查T-SPOT試驗

T-SPOT試驗是一種特異性的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在診斷活動性肺結核方面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如果經過規律的抗結核治療之後,T-SPOT下降至正常水平,甚至轉為陰性,則表明目前的治療方案比較合理,病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複查結核抗體試驗

結核抗體試驗是指利用ELISA法測定人體內是否存在抗結核抗體的方法。如果經過正規的抗結核治療之後,結核抗體由陽性轉為陰性,則代表疾病正在恢復。

其他情況

如複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等指標,均有助於明確疾病的進展程度以及預後。

影像學檢查

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胸片、CT等,可用於監測肺部病變的變化趨勢。若發現原有病灶縮小或者吸收,新發病灶減少,也可作為療效評判標準之一。

病理學檢查

經支氣管鏡活檢取材,可見典型結核肉芽腫改變,其周邊有顯著纖維包裹,並伴有壞死及增殖性變,亦可用以評價療效。

綜上所述,當患者出現不適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同時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藥等情況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