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患者常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如果經過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治療,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則複查血常規時白血球計數正常或略升高,嗜中性球比例下降;而進行PPD試驗和T-SPOT試驗時可呈陰性結果。但如果未及時接受正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可能會發生抗藥性肺結核,此時則需要遵醫囑使用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進行聯合用藥。
一、初次確診肺結核後的檢查
PPD試驗
PPD試驗是將結核菌素注射到皮膚內觀察48-72小時後的硬結大小,判斷是否存在活動性的結核病灶。如果是強陽性,則提示可能患有肺結核,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T-SPOT試驗
該檢測方法是一種特異性T淋巴細胞斑點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特異性抗原受體T淋巴細胞。如果有較多的特異性抗原受體T淋巴細胞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並且形成斑點,則說明可能存在肺結核的情況。
二、抗結核治療有效後的檢查
血常規
由於抗結核治療期間可能導致肝腎功能傷害以及胃腸道不良反應,從而影響營養物質吸收而導致貧血,因此透過複查血常規可以瞭解有無貧血及貧血程度。
影像學檢查
通常選擇胸部高分辨率CT檢查,不僅可以發現早期肺結核病灶,還可以動態監測療效。如果病變較輕微,經規範的抗結核治療後可表現為病灶明顯縮小,甚至消失。若仍持續進展,可能為耐藥肺結核所致。
耐藥肺結核後的檢查
痰塗片抗酸染色
如果痰液中未能檢出結核分枝杆菌,但懷疑存在耐藥肺結核的情況下,可透過口服立汎黴素(Rifampicin)後再取痰液做抗酸染色,如發現抗酸染色陽性可初步診斷。
分子生物學檢測
對於難治復燃的肺結核患者而言,可以透過痰培養加藥物敏感試驗的方法篩選合適的抗結核藥物,以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
其他檢查
還可透過纖維支氣管鏡直接獲取活組織樣本行抗酸染色檢查,也可以對可疑部位進行刷片、沖洗等操作,有助於耐藥肺結核的確診。
臨床上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包括鏈黴素(Streptomycin)、利福平(Rifampin)等,具體用藥情況應嚴格遵循醫生指導,避免擅自濫用。同時應注意加強營養支援,適當增加蛋白質、維生素B群、鐵劑等營養元素的攝入,幫助加強免疫力,促進疾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