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既往有明確的肺結核病史,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抗結核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則需要考慮是由於耐藥結核病導致。此時可以透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等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如果患者既往有明確的肺結核病史,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抗結核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則需要考慮是由於耐藥結核病導致。此時可以透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等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臨床表現
耐藥結核病患者的症狀與普通肺結核類似,均可以表現為咳嗽、咳痰、發燒、盜汗等症狀,但是通常病情比較嚴重,而且傳染性也較強。如果患者出現了以上典型症狀,並且具有耐藥結核病高危因素時,則可初步懷疑為耐藥結核病。
實驗室檢查
常用的檢查專案包括結核菌素試驗(PPD)、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FIGA),另外還可以透過結核桿菌特異性核酸片段檢測法、非特異性核酸片段檢測法、T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等方法來輔助診斷。此外,還可以透過血常規檢查是否發生結核病的全身毒性反應,如白血球降低或增高、紅血球沉降率增快等,也可以幫助診斷。
影像學檢查
常見的檢查方法包括X光胸片、胸部CT等,主要目的是觀察肺部病變情況,有助於發現早期病變,評估療效及預後。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耐藥結核病而言,上述檢查結果可能並無明顯異常改變。
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主要是對患者體內的結核分枝杆菌進行分離培養,然後根據培養出的菌株進行藥敏試驗,以指導後續用藥。但由於該種方法耗時較長,所以臨床上並不常用。
除了以上幾種常見方法外,還可以透過分子生物學技術來進行快速診斷。綜上所述,當患者存在疑似耐藥結核病的症狀時,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完善相關檢查,確診後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而增加治療難度。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