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由結核分支桿菌引起。肺結核的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2周以上為主訴就診,肺部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斑片、滲出、浸潤、結節病灶等,實驗室檢測血沉增快,PPD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肺結核。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由結核分支桿菌引起。肺結核的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2周以上為主訴就診,肺部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斑片、滲出、浸潤、結節病灶等,實驗室檢測血沉增快,PPD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肺結核。
發病機制
當人體受到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後,身體內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使結核分枝杆菌被消滅或侷限在一定部位,形成一種暫時平衡的狀態。若身體免疫力下降,如嬰幼兒、老年人及長期應用類固醇者,則可能導致結核分枝杆菌再次大量繁殖,並釋放毒素而致病。
好發人群
嬰幼兒
由於其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容易發生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且嬰幼兒經常透過吸吮方式獲得營養,導致口腔不能得到充分鍛鍊,因此較易出現胃腸道以及全身抵抗力降低的情況,從而誘發肺結核的發生。
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逐漸減退,同時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等基礎性疾病,導致身體防御能力減弱,更容易發生肺結核。
長期應用類固醇者
此類患者因自身免疫調節紊亂,使用類固醇抑制免疫反應,造成呼吸道黏膜腺體分泌減少,呼吸道正常菌群失調,抗感染能力明顯下降,更易患肺結核。
症狀
肺結核早期表現為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病變範圍較大時可以呈高燒、怕冷、盜汗、乏力等症狀,合併細菌性感染者常有膿性痰。此外,還可伴隨咳血、胸痛、不同程度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全身倦怠無力感等現象。
治療
肺結核屬於慢性傳染性疾病,需要進行全程規律的抗結核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通常採用聯合用藥的方法,遵循早期、規律、適量、全程、聯合的原則,在醫生指導下足量、規律用藥,必要時需對症支援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