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定期進行複查,主要是為了評估患者的用藥效果、判斷是否出現耐藥以及不良反應。如果病情穩定且無明顯不適症狀,則可1-3個月複查一次。
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定期進行複查,主要是為了評估患者的用藥效果、判斷是否出現耐藥以及不良反應。如果病情穩定且無明顯不適症狀,則可1-3個月複查一次。
評估療效
通常情況下,在使用抗結核藥物2周左右時,可以觀察到臨床症狀有所改善,痰菌檢查陽性轉陰性或顯著減少,胸片病灶吸收好轉等,提示治療有效。但如果未見上述變化則需考慮為治療失敗或者無效的情況發生,此時應積極尋找原因並調整治療方案。
判斷耐藥情況
由於抗結核藥物的種類較多,並且其作用機制也不同,所以聯合應用多種抗結核藥物可以避免產生耐藥,而且還可以增強殺菌作用和提高殺菌速度。因此建議遵醫囑足療程規範使用,切不可自行停用藥物,以免導致耐藥而增加治療難度。
判斷不良反應
若存在明顯的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可能是出現了消化道副作用,如利福平(Rifampin)、異煙肼(Isoniazid)等,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藥物治療。另外,部分人還可能會出現肝腎功能傷害,表現為厭食、乏力、黃疸等情況,一般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若持續不緩解則需立即就醫處理。
其他事項
對於肺結核患者而言,除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複查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天規律服藥,不要漏服或多服;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適當運動鍛鍊身體,飲食方面加強營養補充,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戒菸酒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抗結核藥物都有一定不良反應,但是隨著病情逐漸恢復,身體抵抗力也在逐漸提升,故不良反應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所以無需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出現嚴重不適感,還需及時告知醫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