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通常是指嘔血,患者出現嘔血的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吐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之一,如果為肺結核引起,則表示同時存在肺結核的情況,此時需要積極遵醫囑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原因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常表現為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一般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嘔血的現象。但若病情嚴重或未及時接受規範的治療,則可能會累及其他器官組織而誘發相關疾病,如合併二尖瓣狹窄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時可引發心功能不全,從而造成胃腸道淤血和靜脈壓升高,進而導致食道下段黏膜糜爛甚至潰瘍形成,當發生壓力性潰瘍時即可出現嘔血現象。
治療
肺結核
肺結核患者需遵醫囑服用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控制原發病,待肺結核治癒後再針對嘔血的原因進行處理,比如應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抑制胃酸分泌,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必要時可透過胃鏡將出血部位區域性注射腎上腺素(Adrenaline)收縮血管止血。
心功能不全
患者還需遵醫囑聯合使用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螺內酯(Spironolactone)等利尿劑減輕心臟負荷,以及酒石酸鹽美托洛爾(Metoprolol Tartrate)、康肯膜衣錠(Bisoprolol)等β感受器阻滯劑降低心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壓力性潰瘍
對於有明顯嘔血症狀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地塞松(Dexamethasone)、普賴鬆(Prednisone)等類固醇進行治療,以促進癒合並預防穿孔。另外還需要遵醫囑口服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H2感受器拮抗劑抑制胃酸分泌,以免加重對胃腸黏膜的傷害。
其他情況
若因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所致,則需遵醫囑儘早使用三腔氣囊管壓迫止血,並儘快行胃鏡檢查發現出血點予以電凝或雷射止血。若出血較為嚴重則可能還需透過手術方法來修復破損血管。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除菸酒,適當運動鍛鍊加強免疫力,提高身體免疫力。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