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早期發現、規律全程治療是決定肺結核病預後的關鍵因素。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是否出現耐藥,將肺結核分為非耐藥肺結核和耐藥肺結核兩種型別。
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早期發現、規律全程治療是決定肺結核病預後的關鍵因素。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是否出現耐藥,將肺結核分為非耐藥肺結核和耐藥肺結核兩種型別。
非耐藥肺結核
初發單側肺內病灶型
病變範圍較小,無空洞及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全身毒血症狀較輕。經過2個月抗結核藥物敏感治療後,一般可獲得臨床治癒,但需要繼續強化治療3個月。
雙側肺內病灶型
病變範圍較大或有多個淺小結節影,伴有明顯的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以及不同程度的發燒、乏力、盜汗等全身毒性症狀。經2個月以上的聯合化學治療後,多數可獲得臨床治癒,少數重症者需3-4個月方可逐漸恢復。
乾酪壞死性肺炎型
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常有高燒、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兩肺佈滿溼囉音和哮鳴音,並呈片狀實變體徵。經積極有效的化學治療後,大多可在6個月內基本吸收好轉,部分形成纖維條索狀病灶甚至融合成大片濃密陰影,極少數發展為肺膿腫而需手術引流。
滲出性肋膜炎型
主要表現為患側胸膜滲出液量少於500ml時,積液清亮、張力低、壁薄易透X光;當積液量增多至500-1000ml時,呈現雲霧狀或模糊粟粒狀;超過1000ml時,影像學上可顯示“氣泡徵”。經足劑量、適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後,大部分能吸收消散,少量病例可能轉為慢性,少數頑固病例需行胸腔放液穿刺術並注入類固醇促進其吸收。
耐藥肺結核
若不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死亡率較高,但一旦發生耐藥,則更難治癒。對於耐多藥肺結核,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儘早開始治療;②合理選擇藥物;③密切觀察不良反應;④堅持全程督導用藥;⑤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⑥保證足夠的療程;⑦做好追蹤管理。常用的方案包括:一線藥物失敗+二線藥物,二線藥物復治,三線及以上藥物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