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如果遵醫囑規律用藥治療後出現病灶周圍支氣管擴張、滲出或實變等病變,並且形成永續性空洞,則可能為藥物吸收不完全導致的良性改變。但如果同時伴有明顯的高燒、盜汗等症狀,則考慮是由於病情進展所致的惡化表現。
良性改變
支氣管擴張
部分肺結核患者的抗結核治療2-3個月之後,CT檢查會發現病灶周圍的支氣管擴張,但無新的炎性浸潤影。此時無需特殊處理,繼續遵醫囑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即可。
滲出或實變
通常情況下,經過積極規範的抗結核治療以後,病灶內壞死組織可被清除,纖維化和鈣化的病灶也會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如果在複查時發現病灶內的滲出、實變較之前增多,則屬於良性的現象,也可能是由於長期服用利福平(Rifampin)等藥物導致的副作用。
惡性改變
若患者既往有耐藥肺結核的情況,在未及時明確並更換敏感藥物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抗結核效果不佳,從而引起病灶增大、空洞擴大等情況發生。此外,對於本身患有廣泛肺實質毀損的肺結核患者而言,即使經過正規的抗結核治療,也可能無法使空洞明顯縮小或者閉合,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處理。
強化期聯合治療方案
即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使用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方案包括6個月、4個月以及2個月的方案,均可以抑制結核桿菌複製,避免其產生抗藥性。
排菌化療方案
適用於痰塗片陽性而影像學顯示肺門區團塊狀陰影者,常用藥物包括乙胺丁醇、鏈黴素(Streptomycin)等,透過口服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
免疫調節劑輔助治療
如注射用胸腺五肽、聚肌胞注射液等,能夠增強身體細胞免疫力,起到促進修復的作用。
外科手術
必要時需採取外科手術將空洞切開引流,以防止結核桿菌播散至體內其他部位,術後還需繼續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
建議肺結核患者平時注意休息,飲食上加強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瘦肉等,幫助身體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