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肺結核的治療需要早期、規律、全程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吡嗪醯胺膠囊等。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肺結核的治療需要早期、規律、全程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吡嗪醯胺膠囊等。
不良反應
1.Isoniazid(INH):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周圍神經炎,偶見肝臟損害和血液系統異常。
2.立汎黴素(Rifampicin):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刺激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還可出現肝功能傷害以及過敏反應。
吡嗪醯胺膠囊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關節疼痛、肌痛及肝功能傷害,也可發生尿酸升高的現象。
併發症
周圍神經炎
服用Isoniazid(INH)可導致周圍神經炎,主要表現為肢體感覺障礙、運動不靈活、針刺感或螞蟻爬行感,嚴重者還會出現肌肉萎縮等症狀。
肝臟損害
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容易對肝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可能引起轉氨酶升高、膽紅素代謝異常等情況,可能出現厭食、黃疸、皮膚瘙癢、鞏膜發黃、腹水等症狀。
其他
部分肺結核患者在服藥期間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情況,還可能導致粒細胞缺乏症、紅斑狼瘡樣症候群等疾病的發生。
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後應遵醫囑足量、規則用藥,並且要定期複查肝腎功能,一旦發現肝腎功能受損或其他副作用,應及時停藥並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此外,對於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也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規範用藥,避免擅自濫用藥物而耽誤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