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可以透過病史、症狀體徵等進行初步判斷,還可透過相關檢查來確診是否患有肺結核。如果患者存在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出現午後低燒、乏力盜汗等症狀,則建議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來明確診斷。
初步判斷
病史
若近期與患肺結核的人群有過密切接觸,或身邊有患肺結核的人群,應提高警惕。另外既往有其他傳染病史,如麻疹、百日咳等,也可能是由於這些疾病導致抵抗力下降而感染肺結核。
症狀體徵
如果患者出現長期或反覆的呼吸道感染症狀,且伴有咳嗽、咳痰持續時間≥2周,夜間加重並出現消瘦、乏力、盜汗、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以及女性月經不調或閉經等情況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
相關檢查
影像學檢查
主要包括X光檢查和CT檢查,其中以薄層高分辨率CT的應用價值最高,不僅可以顯示肺部病變的部位、範圍大小及浸潤程度,還可以準確地辨別滲出性病變與實變性病變,對於早期肺結核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血常規
主要觀察白血球總數及分類的變化,當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減少時提示可能患有肺結核。
病原學檢查
包括直接塗片抗酸桿菌檢查和培養法,前者是將患者的痰液置於顯微鏡下觀察,若發現抗酸染色陽性就可以確診為肺結核;後者則是將可疑患者的痰液接種於含有麥芽糖的瓊脂平板上,在35-37℃溫箱內孵育過夜後觀察是否有菌生長。
免疫學檢查
常用的專案包括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和結核抗體檢測,其中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可用於活動性肺結核的確診,特別是對未接受過治療的疑似肺結核患者更有意義。
此外,支氣管鏡檢查、結核菌素試驗、腫瘤標志物等相關檢查也可輔助診斷肺結核。一旦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積極遵醫囑使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孟表多(Ethambutol)等藥物進行規範性的抗結核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