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若患者在經過正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後病情出現加重的情況,則可能是由於多種原因所導致。常見的如抗藥性肺結核、治療不規範、沒有遵醫囑用藥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合併其他疾病所致。
抗結核藥物副作用
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肺結核的藥物主要有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以及吡嗪醯胺膠囊等,部分患者在服用上述藥物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肝腎功能傷害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到疾病的恢復。此時需要及時告知醫生,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來改善症狀。
治療不規範
漏服或少服抗結核藥物
如果患者存在未按療程規律服藥的現象,則可能會因為藥物劑量不足而引起抗藥性肺結核的發生,或者使病灶復燃而導致原有的肺結核復發。針對這種情況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根據具體病情和檢查結果制定合適的後續治療方案。
中斷服藥
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身體不適而自行停用抗結核藥物,也會導致肺結核症狀反覆發作。因此建議此類患者一定要嚴格遵循醫囑堅持全程規律用藥,不可以隨意減量、加量或停藥。
用藥種類過多
如果患者同時使用超過三種以上的抗結核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就容易增加抗藥性的發生機率,進而導致肺結核復發。對此情況要積極與主治醫師溝通,將不必要的藥物逐漸減少甚至停止。
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比如長期酗酒、吸菸、熬夜、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免疫狀況,從而誘發肺結核的症狀再次出現。所以對於有以上生活習慣的患者要及時改善,必要時可以請精神科醫生會診共同指導治療。
合併其他疾病
此外,當肺結核患者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時,也可導致原有肺結核症狀加重,表現為治療後又復發的情況。對此類患者在進行抗結核治療的同時還要對原發的基礎疾病進行針對性處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為了防止肺結核透過各種途徑傳播給他人,患者應做到足量、足療程合理應用抗結核藥物,避免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以免延誤病情。同時還應注意加強營養,適當鍛鍊,加強免疫力,提高身體免疫力。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