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胃脹氣、便秘的情況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導致的,如飲食不當、胃腸功能紊亂等。但也可能與疾病因素有關,如腸阻塞、幽門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潰瘍、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

非疾病因素
飲食不當
如果患者經常暴飲暴食或進食較多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地瓜等,則可能會加重胃腸道負擔,進而影響正常排便,並且會導致過多氣體在胃內蓄積而引發腹脹症狀。此時需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注意規律用餐並適當運動鍛鍊以促進腸胃蠕動。
胃腸功能紊亂
若患者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則可引起該病,常表現為酸液逆流、脹氣等症狀,由於胃部不適還可伴有食慾不振等情況,食物攝入過少即可造成營養物質缺乏以及便秘等問題的發生。建議遵醫囑使用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調節腸道菌群后進行改善。
疾病因素
腸阻塞
通常為腹部手術後腸粘連、惡性腫瘤轉移等因素所致,患病期間由於腸道內容物無法順利透過,所以會出現胃脹氣、無大便的症狀。明確診斷後需及時採取手術治療措施,以免貽誤病情。
幽門螺杆菌感染
如果存在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情況,則可能導致胃黏膜傷害而影響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甚至還會誘發不同程度的胃痛、胃脹氣及胃出血等表現。對此應遵從醫生指導服用雷貝拉唑(Rabeprazole)、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及等藥物治療。
消化道潰瘍
如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者,在受到細菌或病毒侵襲時可繼發胃脹氣及便秘等現象。對於此類情況,一般可以遵照醫囑口服奧美拉唑(Omeprazole)、斯克拉非(Sucralfate)等藥物進行治療。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主要由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引起,患病期間患者會因為身體代謝能力下降而出現厭油膩、食慾不振及身體水腫等表現,長時間未改善會造成營養物質供給不足,從而誘發胃脹氣和便秘等現象。建議遵醫囑採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予以替代治療。
此外,還可能與結直腸癌、克隆氏症等因素有關,患者還需積極就醫診治。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同時還需要適當對腹部按摩幫助排氣。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