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經腎臟:高血壓機制與治療策略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1.27
本文介紹了交感神經血壓調節機制異常導致的高血壓情況,並強調了針對此類問題的治療策略。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是一種可能有效的治療手段,但需考慮其風險與收益比。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變化,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交感神經血壓調節的機制是什麼?

交感神經血壓調節的機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血容量減少、姿勢性低血壓、藥物副作用、原發性高血壓以及腎動脈狹窄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啟用,從而影響血壓控制。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諮詢醫生以排除潛在的病理原因。

血容量減少

當人體處於脫水狀態時,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此時心臟需要更大的力量來泵出更多的血液,以滿足身體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補充水分來緩解血壓升高的現象。例如適當飲用溫開水、淡鹽水等。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是指在改變姿勢(如從平臥位變為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使血液積聚在下肢,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下降而引起的血壓降低。這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對於姿勢性低血壓,一般建議採取逐步改變體位的方法來預防暈厥發生。比如從臥位到坐位過渡時,先在床上坐一會兒再慢慢起來;從坐位到站位也是如此。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如降壓藥、利尿劑等可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對血壓的調節功能,導致血壓波動較大。如果發現是藥物引起的血壓異常,應諮詢醫生調整用藥方案。例如遵醫囑調整降壓藥劑量或更換其他型別降壓藥。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通常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對血壓的控制。長期存在會引起腦血管痙攣、腦水腫等情況的發生。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鈣通道阻滯劑進行治療,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

腎動脈狹窄

腎動脈狹窄會導致腎臟血流量減少,透過反饋機制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分泌正腎上腺素增多,進而收縮外周血管,提高血壓。嚴重時可引起腎實質缺血、萎縮甚至腎功能衰竭。介入手術是治療腎動脈狹窄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經皮球囊擴張術和經皮內膜消融術等。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監測血壓變化,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突然變換體位,以免誘發或加重姿勢性低血壓的情況。若症狀持續不改善或者伴有其他不適,應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