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導致尿毒症的原因較多,並不侷限於是否經常用藥。如果出現嚴重的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均有可能發展為尿毒症。常見的可引起尿毒症的藥物包括抗高血壓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鎮痛藥物、洋地黃苷類藥物、顯影劑等。
臨床上導致尿毒症的原因較多,並不侷限於是否經常用藥。如果出現嚴重的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均有可能發展為尿毒症。常見的可引起尿毒症的藥物包括抗高血壓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鎮痛藥物、洋地黃苷類藥物、顯影劑等。
抗高血壓藥物
如卡托普利(Captopril)、厄貝沙坦(Irbesartan)等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感受器拮抗劑,長期服用此類降壓藥物可能會傷害腎小球濾過膜,從而誘發或加重患者的慢性腎衰竭,最終進展至尿毒症。
2.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鎮痛藥物:比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這類藥物主要透過肝腎代謝清除,長期應用可能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甚至引發急性間質性腎炎,嚴重者也會逐漸形成尿毒症。
洋地黃苷類藥物
常見有口服製劑的毛地黃(Digoxin)等,部分患者在使用後會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而快速型的心律不整會影響心臟排出血量,長此以往會造成體內水鈉瀦留以及電解質紊亂等情況,進一步影響到腎臟的功能,可能導致尿毒症的發生。
顯影劑
進行相關影像學檢查時所使用的碘化對比劑,其中含有的化學成分需要經過腎臟代謝排出體外,在檢查過程中大量使用,會對患者的腎臟產生較大的刺激和負擔,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急性腎衰竭或者慢性腎衰竭,進而演變為尿毒症。
此外,臨床中較容易導致尿毒症發生的還有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Cyclosporine)等,主要是因為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若長時間服用則易對身體產生損害,從而增加患尿毒症的風險。因此建議平時遵醫囑合理用藥,避免擅自增減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以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