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即膝關節疼痛,一般不會直接導致患者出現尿毒症。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外傷、退行性病變等,如果患者的膝關節疼痛與原發疾病有關,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若為繼發於腎病症候群或慢性腎衰竭等疾病的併發症時,則需要針對併發症進行處理。
外傷
如車禍撞擊傷、高處墜落傷等,可造成股骨遠端、脛骨平臺、髕骨骨折或者半月板傷害等情況發生,進而引發劇烈疼痛,並伴有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此時需及時完善X光檢查明確診斷,對於無移位的骨折可透過石膏固定的方式促進骨折癒合,而對於有移位的骨折則常需透過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予以治療。此外,還可能由於肌肉勞損、受涼等因素所誘發,建議注意保暖並適當熱敷以緩解不適。
退行性病變
年齡增長、長期勞累等因素均可使身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減退,當累及膝關節時即可出現相應表現。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僅需遵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希樂葆(Celecoxib)等藥物控制發炎反應,必要時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改善病情。
腎病症候群
主要見於急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等疾病所致,因大量蛋白尿而致血漿蛋白降低,從而誘發低白蛋白血症,伴水鈉瀦留而導致水腫和體重增加的情況發生。除上述症狀外還可表現為疲乏無力、腰背疼痛、肉眼血尿等不適,應遵醫囑服用普賴鬆(Prednisone)、環孢素(Cyclosporine)等藥物抑制免疫反應、調節體內荷爾蒙,促使病情恢復。
慢性腎衰竭
早期僅有乏力、夜尿增多、食慾減退等表現,隨病情進展可逐漸出現貧血、營養不良、心腦血管意外等情況,嚴重者還會發展成尿毒症。確診後應及時採取對症支援措施,如限制水分攝入、應用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改善代謝性酸中毒等,必要時還需進行腎臟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等。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還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還要做好相關護理,如避免過度負重、合理安排飲食結構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