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現小便多的現象,並不一定就會得尿毒症。小便多一般是指排尿次數增多、尿量增加等現象,可能是由於生理因素導致,如飲水過多、精神緊張等,也有可能是病理因素所致,如泌尿系統感染、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腎功能不全。
生理因素
飲水過多
人體每天攝入的水分主要是透過喝水和食物中含有的水分進行補充,在大量飲水的情況下,經過腎臟代謝排出體外,從而引起尿液生成較多的情況發生。此時並不會造成體內水鈉瀦留,也不會影響到正常排尿,所以不會引發尿毒症的發生。
精神緊張
部分人在受到驚嚇或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下時,也會出現小便增多的表現,但通常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不需要特殊處理。
病理因素
泌尿系統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做好個人清潔工作,容易使細菌侵入泌尿系統內,誘發發炎反應刺激黏膜組織,產生大量膿性分泌物,無法及時被吸收,對區域性造成傷害,引起尿頻、尿急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還可能會形成尿路結石,甚至還會危及生命安全,但是多數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一般不會發展為尿毒症。
糖尿病腎病
對於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則會導致腎臟部位受到影響,逐漸失去原有功能,導致血糖水平升高,嚴重者可誘發尿毒症的發生。
高血壓腎病
若是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疾病所引起的腎臟損害,當血壓持續增高時,會對腎臟血管產生破壞作用,長時間如此則會影響到腎臟濾過以及重吸收的功能,最終形成尿毒症。
慢性間質性腎炎
慢性間質性腎炎是一種以腎小管萎縮為主,伴淋巴細胞浸潤的腎小球病變,主要與免疫機制有關,常表現為少尿、蛋白尿、肌酐升高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隨著病情加重,也可誘發尿毒症。
腎功能不全
如果自身存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由於腎功能下降,身體不能夠將體內毒素垃圾向體外排出,進而會出現水腫、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不適症狀,甚至還會伴有血尿、心衰等情況。如果未及時採取措施處理,就可能進展至尿毒症階段。
針對這一情況,臨床上建議患者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具體病因後給予針對性處理,以免延誤病情。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護理,避免進食高鹽、高普林類的食物,比如鹹菜、海鮮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