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胃痛症狀的原因可能與飲食不當、藥物影響等非疾病因素有關。也可能與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膽囊結石等因素有關。
非疾病因素
飲食不當
若尿毒症患者進食生冷或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則可能會對胃腸道黏膜產生一定刺激,從而導致胃痛的症狀。此時需注意規律飲食,避免攝入上述易誘發不適的食品即可緩解。
藥物影響
部分尿毒症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在透析過程中應用阿托平(Atropine)注射液時可引起嘔吐反射,進而使胃內容物逆流而引發疼痛。通常在停藥後可逐漸恢復,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疾病因素
消化性潰瘍
患有尿毒症的同時還存在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情況時,可加重胃酸分泌並破壞胃黏膜屏障,進而出現胃痛、噁心等症狀。可遵醫囑使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檸檬酸鉀(Potassium Citrate)+次碳酸鉍(Bismuth)等藥物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
如果尿毒症合併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情況,則發炎介質釋放會導致胃壁細胞受損,繼而導致胃酸減少,食物不能充分被消化即會出現食慾減退和上腹部不適等症狀。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斯克拉非(Sucralfate)、雷貝拉唑(Rabeprazole)等藥物治療。
萎縮性胃炎
患有該病時由於胃體黏膜功能下降,胃酸分泌不足則會影響身體對鐵、葉酸及維他命B12的吸收,繼而可出現貧血、舌乳頭萎縮以及皮膚乾燥無光澤等症狀。應遵醫囑補充琥珀酸亞鐵(Ferrous Succinate)、葉酸以及維他命B12片等藥物改善。
膽囊結石
患有尿毒症的同時如伴有膽囊內結石,當結石阻塞膽管使膽汁淤積濃縮時,就會刺激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收縮而出現腹脹、燒灼感以及疼痛等症狀。可遵醫囑採取雷射碎石術等方式進行治療。
此外,胃癌也會導致此情況發生。建議及時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並儘早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