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一般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腎臟功能下降、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根據其嚴重程度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和慢性腎衰竭,其中以慢性腎衰竭更為常見。如果患者病情持續進展,可發展為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此時通常提示患者的病變不可逆,需進行透析治療。
原因
原發性因素
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等,由於長期血糖或血壓升高,對腎臟產生損害而導致腎衰竭,進而形成尿毒症。
繼發性因素
如狼瘡腎炎、紫斑性腎炎等疾病,均可累及到腎臟,從而引發腎衰竭,甚至形成尿毒症。
症狀
消化系統
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主要是因為尿素(Urea)在胃腸道被分解代謝所致。
血液系統
主要表現為貧血,可能與促紅血球生成素減少有關,也可能與鐵、葉酸缺乏等因素相關,同時伴有白血球增多、血小板降低等情況。
心血管系統
部分患者會出現心肌肥厚、擴張,以及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的情況,還有可能出現肺水腫、胸膜滲出液等表現。
呼吸系統
常有氣短、咳嗽、咳痰、咳血等症狀,可能與高鉀血症、二氧化碳中毒等有關。
骨骼系統
因鈣磷代謝紊亂,可能會出現骨痛、纖維囊性骨炎、骨軟化、骨折等現象。
神經系統
可表現為頭暈、頭痛、譫妄、幻覺、痙攣、昏迷等症狀,還可影響到肌肉,造成無力、痙攣、萎縮等。
其他
還會有感覺異常、精神錯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等表現。此外,男性可有陽痿,女性則可有閉經等月經改變。
治療方法
對於存在腎衰竭的患者,在積極去除誘因的同時,可以遵醫囑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利尿,並聯合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改善酸鹼平衡失調,必要時還需予以腹膜透析或者腎臟替代治療,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延緩病情進展至尿毒症。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