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關節疼痛的原因較多,可能是由於貧血、炎症性疾病、骨質疏鬆、腎臟內分泌功能異常等因素引起。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明確原因後進行針對性治療。
貧血
長期慢性腎衰竭可導致血液生成不足,且毒素在體內堆積會影響血紅素的合成,從而引發貧血。而貧血會導致肌肉缺氧和酸性代謝產物積聚,進而誘發關節部位疼痛的症狀。此時需要積極給予鐵劑補充,並注意增加營養物質攝入,如瘦肉、雞蛋等,必要時需採取輸血法治療。
炎症性疾病
若存在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則會因免疫反應而導致關節組織傷害,同時還會伴隨晨僵、腫脹等症狀。此時可以遵醫囑服用希樂葆(Celecoxib)、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緩解症狀。
骨質疏鬆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腎臟排磷能力逐漸降低,容易發生高磷血症的情況,嚴重者還可能會累及骨骼,造成骨質流失並引起骨質疏鬆。當活動量較大或受到外傷刺激時,就會出現關節明顯疼痛的現象。一般可以透過使用碳酸鈣D3片、阿侖膦酸鈉(Disodium alendronate)維D3片等藥物進行補鈣以及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改善不適症狀。
腎臟內分泌功能異常
如果患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可能導致身體賀爾蒙分泌紊亂,也會對身體多個器官產生影響,甚至還會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出現關節疼痛、麻木、無力等現象。此時應積極配合醫生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比如糖尿病患者可應用二甲雙胍(Metformin)、格列美脲(Glimepiride)等降糖藥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也可能與惡性腫瘤轉移有關。因此具體原因還需去醫院進一步綜合分析,不建議自行用藥。平時還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著涼,以免加重關節疼痛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