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是腎功能的一項指標,在臨床上主要用來判斷腎小球的濾過能力。如果患者的肌酐水平逐漸升高,則提示腎臟在進行慢性病變發展。若患者出現血中肌酐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則會進展為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此時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控制血壓和血糖、飲食調理等來預防尿毒症。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高血壓
高血壓可能會引起動脈硬化,從而導致腎臟供血不足,造成慢性損害,最終可引發尿毒症。因此當發現有高血壓的情況後,應立即使用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呋塞米(Furosemide)等藥物來進行降壓治療,並且還要定期監測血壓情況,以便於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糖尿病會導致微血管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到腎臟的功能,嚴重者就會形成尿毒症。對於此類人群,要遵醫囑服用二甲雙胍(Metformin)或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片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也要注意對血糖的監測。
狼瘡腎炎
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人群,隨著病情的發展,也會累及到腎臟組織,導致其結構受到破壞,使身體代謝失衡而誘發尿毒症的發生。對此類人群應及時就醫並給予類固醇以及免疫抑制劑聯合應用,如普賴鬆(Prednisone)、環磷醯胺片等。
其他原因
比如慢性腎衰竭、梗阻性腎病、重金屬中毒性腎病等,均有可能會因為傷害腎臟而導致尿毒症的發生。所以一旦確診,就要儘早接受針對性的治療。
控制血壓和血糖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將自身的血壓和血糖都控制好,避免因血壓過高或血糖波動過大等因素,進一步加重腎臟負擔,增加尿毒症發生的機率。
飲食調理
平時可以適當多吃一些低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等,也可以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但盡量少吃含鉀高的食物,例如香蕉、橘子等。
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到規律作息,不吸菸喝酒,以降低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也有助於延緩疾病的進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