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下身潰爛的情況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用藥。一般可以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結核藥物等治療細菌感染,也可以遵醫囑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調節免疫的藥物、降低肌酐的藥物等治療原發病。
針對潰爛本身用藥
抗生素類藥物
如果是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下肢潰爛,可遵醫囑應用盤尼西林、希復欣敏(Cefixime)等廣譜抗生素控制發炎反應,緩解症狀。
抗真菌藥物
如果是因為念珠菌導致的陰道、會陰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小腿潰爛,可在醫生指導下區域性塗抹咪康唑(Miconazole)或酮康唑(Ketoconazole)等抗真菌藥物治療。
抗結核藥物
若因結核桿菌感染引發的潰爛,需遵醫囑服用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等抗結核藥物治療。
針對原發病用藥
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因為長期患有腎臟疾病,所以會導致身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從而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引發胃食道逆流以及消化道潰瘍的發生。此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奧美拉唑(Omeprazole)、雷貝拉唑(Rabeprazole)等抑酸藥物治療。
調節免疫的藥物
如環磷醯胺、他克莫司(Tacrolimus)、環孢素(Cyclosporine)等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美克多能錠(Mercaptopurine)等細胞毒性藥物,適用於腎移植術後早期用於預防排斥反應,也可用於狼瘡腎炎、膜增殖型腎絲球腎炎等繼發性腎病症候群的維持治療。但此類藥物可能會增加發生腫瘤的風險,因此在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並做胸部X光檢查。
降低肌酐的藥物
肌酐是人體內蛋白質的代謝產物,主要由腎臟濾過並排出體外。當患者的腎臟功能受損嚴重時,可能導致肌酐升高。臨床上常用的有尿毒清顆粒、海昆腎喜膠囊等中成藥,以及呋塞米(Furosemide)、甘露醇(Mannitol)等西藥,透過促進肌酐從腎臟排洩以達到降肌酐的作用。
此外,若是存在糖尿病足等原因造成的下肢潰爛,還可遵醫囑應用二甲雙胍(Metformin)、醣祿(Acarbose)等控制血糖;還可能需要遵醫囑應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化凝錠(Warfarin sodium)等抗凝藥物治療。建議尿毒症患者積極就醫明確病因,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患處清潔乾燥,勤換洗床單被套等貼身物品,以免加重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